本文是学习GB-T 13217.4-2020 油墨黏度检验方法.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标准规定了油墨黏度的检验方法,包括涂4号杯黏度计法、察恩杯黏度计法、同轴圆筒型旋转黏
度计法、锥板黏度计法、落棒黏度计法、平行板黏度计法。
本标准适用于油墨黏度范围在0.001 Pa · s~200 Pa · s的油墨。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23 涂料黏度测定法
GB/T 3186 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 取样
GB/T 9751.1 色漆和清漆 用旋转黏度计测定黏度
第1部分:以高剪切速率操作的锥板黏
度计
GB/T 10247 黏度测量方法
GB/T 14624.3 胶印油墨流动度检验方法
GB/T 22770 印刷技术 用落棒式黏度计测定浆状油墨和连接料的流变性
ASTM D4212 浸渍型黏度杯测定黏度的试验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viscosity by dip-
type viscosity cups)
一定量的油墨试样,在一定温度下,从规定直径的孔所流出的时间为该油墨试样黏度,用
s/涂 4 号
杯表示。
适用于测试液体油墨。
3.3.1 涂4号杯黏度计:符合GB/T 1723,测量范围应小于150 s。
3.3.2 温度计:温度范围0℃~50℃,分度值为0.1℃。
3.3.4 擦洗溶剂:不同体系液体油墨使用同系专用溶剂。
检验应在环境温度(23±2)℃恒定条件下进行。
GB/T 13217.4—2020
3.5.1
将黏度计杯体内壁及漏嘴擦拭干净,调整支架水平螺旋,使黏度计处于水平状态。在黏度计漏
嘴下放置200 mL 量杯,秒表归零。
3.5.2 按 GB/T3186
规定选取有代表性的待测试样,用手指堵住漏嘴孔,将搅拌均匀且调温至(25士
0.2)℃的试样倒入黏度计杯体中,用玻璃棒将气泡和多余的试样刮入凹槽。
3.5.3
松开手指同时开启秒表,当试样流丝中断并呈现第一滴时,停止计时。此时,秒表所指示的时间
即该油墨试样黏度。
检验应平行进行两次,其测定值与两次测量平均值之差应小于5%,则两次测试结果平均值为油墨
试样黏度。
一定量的油墨试样,在一定温度下,从规定直径的孔所流出的时间为该油墨试样黏度,用
s/察恩杯
号数表示。
适用于测试液体油墨。
4.3.1 察恩杯黏度计:符合 ASTM D4212,测量范围应小于80 s。
4.3.2 温度计:温度范围0℃~50℃,分度值为0.1℃。
4.3.3 擦洗溶剂:不同体系液体油墨使用同系专用溶剂。
检验应在环境温度(23±2)℃恒定条件下进行。
4.5.1 按 GB/T3186
规定选取有代表性的待测试样,将黏度杯内壁及漏嘴擦拭干净,水平托住黏度杯,
用手指堵住漏嘴孔,将搅拌均匀且调温至(25±0.2)℃的试样倒入黏度杯内直至与黏度杯边缘齐平为
止,用玻璃棒将气泡刮去,秒表归零。
4.5.2
松开手指同时开启秒表,当试样流丝中断并呈现第一滴时,停止计时,此时,秒表所指示时间即
该油墨试样黏度。
检验应平行进行两次,其测定值与两次测量平均值之差应小于5%,则两次测试结果平均值为油墨
试样黏度。
在测试时,选择合适察恩杯杯号,以便于准确测试油墨试样黏度。
GB/T 13217.4—2020
在测试试样时通过一个经校验过的弹簧带动一个转子在流体中持续旋转,它与浸入试样的转子被
黏性拖拉形成的阻力成比例,阻力越大,测试试样的黏度也越大,单位用Pa · s
表示。
适用于测试液体油墨或丝网油墨。
5.1.3.1 同轴圆筒型旋转黏度计:符合GB/T
10247,测量范围为0.001 Pa · s~10³Pa · s。
5.1.3.2 温度计:温度范围0℃~50℃,分度值为0.1℃。
5.1.3.3
擦洗溶剂:不同体系液体油墨使用同系专用溶剂。
检验应在环境温度(23±2)℃恒定条件下进行。
5.1.5.1
测定前检查仪器液池是否干净,仪器进行预热并校正仪器。
5.1.5.2 按 GB/T3186
规定选取有代表性的待测试样,根据试样黏度选择合适转子,按操作使用说明
将试样慢慢地注入液池内,注意不应太满或太浅。
5.1.5.3 开启恒温水浴以(25±0.2
5.1.5.4 开动仪器开关。
5.1.5.5 经过15 min
保温运转(挥发性液体油墨缩短至10 min), 待仪器上读数稳定时记录数据。重新
测试一次,记录数据。
核对两次测试结果,其测定值与两次测量平均值之差应小于5%,则两次测试结果平均值为油墨试
样黏度。
在测试时,选择合适转子或转速,以便于准确测试油墨试样黏度。
锥板黏度计属于旋转黏度计的一种。被测试样品处于两板之间,由于分子间摩擦力作用从而带动
锥板旋转,摩擦力越大,则表明试样黏度越大。单位以 cP 表示(1 cP=10-³Pa ·
s)。
适用于测试浆状油墨。
GB/T 13217.4—2020
5.2.3.1 锥板黏度计:符合 GB/T 9751.
1,测量范围为0.001 Pa · s~200 Pa · s。
5.2.3.2 温度计:温度范围0℃~50℃,分度值为0. 1℃。
5.2.3.3
擦洗溶剂:不同体系液体油墨使用同系专用溶剂。
检验应在环境温度(23±2)℃恒定条件下进行。
5.2.5.1
测定前检查仪器是否干净,打开电源开关,进行预热和校正。
5.2.5.2
设定仪器恒温(25±0.2)℃,并设定预热和测试时间、选用合适转子。
5.2.5.3 按 GB/T3186
规定选取有代表性的待测试样,取少量试样置于玻璃板上,将试样搅拌均匀,搅
拌均匀的试样要在1 min 内使用,超过1 min 需要重新搅拌均匀。
5.2.5.4
设定好检测所需间隙,根据不同转子添加不同体积的试样量,然后置于温控板上。
5.2.5.5
开始试样测试,待完成测试后机器会自动停止。
5.2.5.6 记录数据,用擦洗溶剂把仪器清洗干净。
核对两次测试结果,其测定值与两次测量平均值之差应小于5%,则两次测试结果平均值为油墨试
样黏度。
将落棒的底端插入孔隙,落棒与孔隙的间隙填满待测油墨,当落棒下落时,油墨将受到剪切作用,通
过改变加载荷重获得不同的剪切速率,测试不同载荷的下落时间,下落时间不同,试样黏度也不同,单位
用 Pa · s 表示。
适用于测试浆状油墨。
6.3.1 落棒式黏度计:符合 GB/T 22770,测量范围为2 Pa · s~200 Pa · s。
6.3.2 温度计:温度范围0℃~50℃,分度值为0. 1℃。
检验应在环境温度(23±2)℃恒定条件下进行。
6.5.1 按 GB/T3186 规定选取有代表性的待测试样,将约5 g
试样用调墨刀充分调匀并调至测试温度
(25±0.2)℃,试样应均匀且没有任何粗糙颗粒。加载荷重的选择应参照试样黏度,最大加载荷重一般
应使下落时间在4 s~10s
范围内。试样的用量要足够填满落棒和圆环孔隙的间隙,且要涂抹在棒的下
GB/T 13217.4—2020
部。开始测试前,旋转落棒使试样均匀分布。使用最大加载荷重进行一次测试,此时落棒和孔隙四周均
被试样湿润。
6.5.2
将落棒插入圆环孔隙至支撑片,使其静止。选择一系列加载荷重进行测试,最长下落时间不超
过 6 0
s,每次操作完后,都要用调墨刀将落棒上的试样刮下,将其重新涂在棒的下部。测试中不应添加
其他液体。测试前后都应检测试样温度。
6.5.3 按照6.5.2操作步骤,重复进行三次测试,然后记录数据。
6.5.4 测试完成后,应立刻用不起毛的抹布和适当的溶剂将仪器清洗干净。
剪切应力为作用于单位面积、且与作用面平行的力,单位为 Pa。
对于落棒黏度计,剪切应力与棒和所加载荷的总量成正比,按式(1)计算:
style="width:1.65326in;height:0.60654in" /> ……… ……………… (1)
式 中 :
σ- 剪切应力,单位为帕(Pa);
W- 棒和所加载荷的总重量,单位为牛顿(N);
A—— 表观剪切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m—— 棒和所加载荷的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
g - 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²);
r - 棒的半径,单位为米(m);
l - 圆环孔隙的有效长度,单位为米(m)。
注:落棒黏度计的剪切孔深通常包括锥形孔深和圆孔深。但是,A
不是实际的剪切面积,而是表观剪切面积。
流体发生层流时,各液层的速度梯度,单位为s⁻ ¹。
对于落棒黏度计,剪切速率按式(2)计算:
style="width:2.33325in;height:0.61996in" /> ……………………… (2)
式 中 :
γ — — 剪切速率,单位为每秒(s⁻¹);
L—— 落棒下落距离(计时起始点和终止点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
r— 棒的半径,单位为米(m);
R—— 圆环孔隙半径,单位为米(m);
t ——下落时间(计时起始点和终止点间的时间),单位为秒(s)。
当落棒半径与孔隙半径之比固定不变时,式(2)可简化为式(3):
style="width:0.78667in;height:0.59334in" /> (3)
式 中 :
γ— 剪切速率,单位为每秒(s⁻¹);
L—— 落棒下落距离(计时起始点和终止点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
s— 孔隙半径与落棒半径之差,即附着在落棒表面的油墨厚度,单位为米(m);
t — 下落时间(计时起始点和终止点间的时间),单位为秒(s)。
GB/T 13217.4—2020
流体发生流动时的内摩擦阻力。黏度通常定义为剪切应力(6.6.
1)与剪切速率(6.6.2)的比值,按
式(4)计算:
式 中 :
η —— 黏度,单位为帕秒(Pa · s);
σ — — 剪切应力,单位为帕(Pa);
y— 剪切速率,单位为每秒(s- ¹)。
style="width:0.76669in;height:0.5533in" />
………………………
(4)
由式(1)、式(3)、式(4)得出黏度计算式(5):
style="width:1.66679in;height:0.57992in" /> …… …………… (5)
式 中 :
η - — 黏度,单位为帕秒(Pa · s);
m-- 棒和所加载荷的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
g— 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²);
s — 孔隙半径与落棒半径之差,即附着在落棒表面的油墨厚度,单位为米(m);
t ——下落时间(计时起始点和终止点间的时间),单位为秒(s);
r— 棒的半径,单位为米(m);
l — 圆环孔隙的有效长度,单位为米(m);
L— 落棒下落距离(计时起始点和终止点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
按式(5)计算出油墨试样黏度,三次测试结果相对偏差应小于20%,则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为油
墨试样黏度。
平行板黏度计可在低剪切力下测试出油墨试样在两块平行板之间的流动状况。油墨试样在铺展过
程中,平板与油墨试样间的剪切应力σ与平行黏度计上板的自重P
和墨柱在给定时间t 的 铺 展 半 径r
有关;而相应油墨试样的剪切速率γ则与油墨试样在给定时间t 的 铺 展 半 径r
和 r 对应的时间变化率
dr/dt(SL) 有关。σ、Y 可用来计算油墨试样的黏度ηa。
适用于测试浆状油墨。
7.3.1 平行板黏度计:符合 GB/T 14624.3,测量范围为0.001 Pa · s~200 Pa ·
s。
7.3.2 温度计:温度范围0℃~50℃,分度值为0 . 1℃。
7.3.3 擦洗溶剂:不同体系液体油墨使用同系专用溶剂。
GB/T 13217.4—2020
检验应在温度(23±2)℃恒定条件下进行。
7.5.1 测试前检查仪器是否干净,并进行调平,使仪器处于水平状态。
7.5.2 移开上压平行板,将两侧落柱升起。
7.5.3 开启恒温水浴以(25±0.2)℃保温。
7.5.4 按 GB/T3186
规定选取有代表性的待测试样,取一定量试样,充分搅拌均匀,确保试样温度为
(25±0.2)℃,然后将吸墨池活塞拉下,将搅拌均匀后的试样填满吸墨池,要注意确保无气泡,用玻璃棒
刮掉多余试样,保持试样与平板水平。
7.5.5
将上压平行板重新放在支杆上,上推活塞使上压平行板自由下落,并同时开启秒表。
7.5.6 读取10 s、60
s、100s时油墨受上平行板压力向四周铺展的直径(以毫米表示)。
7.5.7 测试完毕用擦洗溶剂清洗干净仪器。
7.6.1 油墨特性线的斜率按式(6)计算:
SL =dioo—dio ……………………… (6)
式中:
SL — 油墨特性线的斜率,单位为毫米(mm);
dioo—— 100s 时油墨的铺展直径,单位为毫米(mm);
do— 10s 时油墨的铺展直径,单位为毫米(mm)。
style="width:1.07994in;height:0.60016in" />
式中:
a — 剪切应力,单位为帕(Pa);
P—— 平行板黏度计上板重量,单位为牛顿(N);
V— 活塞筒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³);
r — 在时间t 时的铺展半径,单位为毫米(mm)。
style="width:4.36002in;height:0.63316in" />
…………………………… (7)
……………………… (8)
式中:
γ — 剪切速率,单位为每秒(s⁻¹);
r —— 在时间t 时的铺展半径,单位为毫米(mm);
SL—— 油墨特性线的斜率,单位为毫米(mm);
V 活塞筒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³);
t —— 测定的时间,单位为秒(s)。
style="width:7.28658in;height:0.64658in" />
……………
(9)
GB/T 13217.4—2020
式中:
ηa— 黏度,单位为帕秒(Pa · s);
P — 平行板黏度计上板重量,单位为牛顿(N);
V — 活塞筒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³);
— 测定的时间,单位为秒(s);
r — 在时间t 时的铺展半径,单位为毫米(mm);
SL—— 油墨特性线的斜率,单位为毫米(mm)。
测试时,通常取P=1.127N,V=0.5×10-⁶m³,π=3.14,
代入式(9)可计算出结果。另外,在计算
时注意把斜率和铺展半径的单位由毫米(mm) 换算成米(m)
后,才可代入公式计算。
核对两次测试结果,其测定值与两次测量平均值之差应小于5%,则两次测试结果平均值为油墨试
样黏度。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13217.4-2020 油墨黏度检验方法. 进一步学习